贵阳老桥故事和今夕对比
二十世纪中叶前的贵阳,城内河流纵横,河水清漪,游鱼可数,不仅灌溉了河两岸稻谷飘香的良田,也滋养了一方人民。南明河如绿带绕城,又像太极图中切分阴阳的曲线,纵贯贵阳。贯城河,又名玉带河。自城北山麓流经城区,自东北向西南方向流,在六洞桥汇入南明河。市西河自西郊流来,在两江口汇入南明河;富水源出贵阳城南八里屯山,至虹桥注入南明河。另外还有小车河、龙洞河及其他支流。为了车马行人通过的需要,当时贵阳城区筑桥50多座,构成了贵阳一景。
南明桥六百年巍然屹立
那时候,南明桥还叫南门桥,建筑风格颇有风雨桥的色彩。
年的南明桥。
今天的南明桥。
贵阳建筑最早的桥是南明桥,原称南门桥,位于中华南路与新华路交接处的南明河上,清代木刻《南岳寿山图》中称之为湘阳桥。此桥建于明永乐二年(年),为镇远候顾成修建。最初名叫霁虹桥,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霁虹桥,在治城南明河上,凡九空,永乐二年(年)镇远侯顾成建。”明嘉靖《贵州通志?城池》载:“(霁虹桥)在治城南,南明河上,贵阳八景曰‘虹桥春涨’即此。”当时称这一段河流为南津,故有“南津在治城南门外,霁虹桥跨其上”的记载。到了明崇祯年间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描述:“贵州东三里为油榨关,其水西流。西十里为圣泉北岭,其水东流。北十五里为老鸦关,其水南流为山宅溪。南三十里为花仡佬,其水北流。四面之水,南最大,而西次之,北穿城中又次之,东为最微,俱合于城南薛家洞,东经襄阳桥,东北抵望风台,从其东,又稍北,入老黄山东峡,乃东捣重峡而去。”这里所说的襄阳桥就是霁虹桥,亦即南门桥。由此可以推知霁虹桥改称襄阳桥大约在明崇祯年间。 清末至民国时期,南明桥上已是歪歪斜斜一付破败景象,年,杨森主政贵州重修此桥,到年桥竣工即改为“中正桥”,亲题“中正大桥”于桥栏两外侧半圆形“安全岛”下方。桥长72米(含引桥20米),宽13.2米,将原9孔改为6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石桥。贵阳解放后,人民政府正名“南明桥”。年,新华路、中华南路扩宽,桥显狭窄,遂拓宽至40米,桥长84米,仍为6孔,另增2孔人行通道。南明桥见证了很多历史风云,它目睹了清王朝在贵阳的覆灭。年11月4日晨,以贵州自治学社为首的政治团体发动武装起义,驻扎在南厂(今省军区一带)的新军从南明桥上整队入城,推翻了清政府在贵阳的统治,贵州光复。南明桥见证了学生的爱国行动。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10月13日,贵阳大南门外人头攒动,群情激愤,由贵州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的烧毁日货在浮玉桥侧举行,倾倒在河摊上的日货被砸烂,浇上煤油点火烧毁,南明桥与浮玉桥共同见证了学生们的爱国行动。 南明桥一段的南明河,水面宽阔。近看,浮玉桥、涵碧亭、甲秀楼、观音寺隔水相望,两岸绿荫垂地,民房嵯峨;远看,观风台、东山、仙人洞等名胜古迹遥遥在望,相映生辉。
解放后,南明桥又名新华桥。
浮玉桥冲不垮的桥
明清时期的浮玉桥。
百年前的浮玉桥。
年被洪水淹没的浮玉桥。
今天的浮玉桥仍旧是贵阳一大胜景。
贵阳城内最长的桥是浮玉桥,全长92米,甲秀楼就在桥中鳌矶石上。康熙《贵州通志》记载:“浮玉桥,在府城南堤,所谓‘鳌矶浮玉’是也。”桥上有亭名涵碧。浮玉桥在建造上有其精湛的工艺和造型美。近四百年来,经历贵阳大小洪水的冲击,特别是年的特大洪水,上游河滨公园桥被冲断,下游水口寺桥被冲垮,而它仍屹立江流中,我们不得不折服造桥者的高超建筑设计和技艺。浮玉桥位于翠微园与西湖路之间,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年),为贵州巡抚江东之初建。古代称江公堤,又称南堤。贵阳民谚有:“九眼照沙洲、长江水倒流。富贵无三代,清官不到头。”前两句是描写城南甲秀楼下的浮玉桥、涵碧潭的秀丽景色。九眼是指浮玉桥,原桥为九孔石桥,解放后拓宽西湖路时占去两孔,今为7孔。“沙洲”即芳杜洲,为浮玉桥右侧南明河中一绿洲,芳杜即香附,芳杜洲取楚辞“搴芳洲兮杜若”意。旧时芳杜洲浅汀平沙,广可百步,上植林木,春夏两季郁郁葱葱,风景极佳。芳杜洲今已不存。“长江水倒流”描写涵碧潭景致。涵碧潭在浮玉桥下,南明河流至此处,河水较深,形成旋涡,流水回环,似河水倒流。诗的后两句说明事物总在变化之中,富贵不可能代代有,清官也可能遭到厄运而不能善始善终。年时人民政府拨款修葺甲秀楼时,同时对浮玉桥加以维修,于桥南端到桥下增建1孔人行通道,又建水月台,恢复桥上涵碧亭。20世纪90年代,又于桥的北端建“城南胜迹”牌楼,为木石结构,形制典雅宏丽,与涵碧亭、甲秀楼高低错落,相映生辉,别饶姿致。游人熙来攘往,穿流于浮玉桥上,凭栏观赏南明河风光,别是一番景象。浮玉桥在历史上经受住了多次洪水考验。每当洪水来袭时,洪水漫过浮玉桥,为了保证其稳固,会把桥上的石栏杆撤除,以减少桥对洪水的阻力,便于泄洪。
化龙桥贵阳人在此焚化龙灯
老化龙桥
化龙桥上的龙头
老化龙桥遗迹
新化龙桥
化龙桥始建于弘治十年(年),与贯珠桥、六洞桥、太平桥等方便城内居民渡河的石桥一起凌驾于贯城河之上,明清两代时贯城河里盛产鲜鱼,化龙桥旁的巷子又因鱼贩集中而得名鱼港铺(明)和鲜鱼巷(清),旧时因河床陡峭,导致贯城河水奔流至此时顿生惊涛拍岸、声震百里的效果,河面急流飞舞宛若群龙戏水,桥下还有一石,形神宛如灵龟。而如今这些书中记载的景象已然不复存在,倒是“化龙”之名有历史渊源:过去每年的正月贵阳都会举行龙灯赛会,十里八乡的戏班子都会来参赛,而赛完龙灯之后,便会统一集中到化龙桥,在此地将龙灯焚化送群龙上天归位,从而“化龙”之名便与这座方便人们过河的石桥联系在了一起。
六洞桥张之洞出生在此
六洞桥老照片,六洞桥有六座,每座桥只有一个桥洞。
在贵阳海关大楼的背面,贯城河穿过都司路之后,绕了一个牛梭形的弯才汇入南明河,依偎着这个小河湾的那条不足米的小巷,就是六洞街。六洞桥已不可寻,只有六洞街。
贯城河上桥梁旧有彭家桥、沙河桥、普陀桥、联云桥、化龙桥、普惠桥、苏家桥、北门桥、玉带桥、太平桥、盘桥、狮子桥、贯珠桥、市府桥、汇灵桥、六洞桥等。市西河上诸桥有通济桥、浣纱桥、香炉桥、金锁桥、桥架桥等,还有其他如太慈桥、虹桥、龙洞桥、图云桥等,其中最奇特的是六洞桥。不熟悉贵阳的外地人乍听六洞桥会很自然认为这是一个有六个桥洞的桥,其实六洞桥不是一座桥,而是六座桥,每座桥只有一个桥洞。贯城河途经六洞桥时流向奇特,呈牛梭形,内角约为六十度,两岸有永祥寺、藏甲岩、药王庙、六桥池馆等,人们说这里风水好,金银宝地,不仅景致秀美,而且大出人才,可谓之“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了。为了控制水口,“防止金银流失”,故在此连筑六座桥以镇之,六桥总称殿虹桥,但百姓习惯叫六洞桥,风雨数百载,至今六洞桥全部倒塌,而桥名犹存。刘蕴良认为河水环界省垣,作太极形,特作楹联纪念:“一水倒环分太极;六桥横锁镇中流。”清末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就出生在这儿,其父张瑛为纪念其生在这风光旖旎的六洞桥,故取名之洞。张之洞自小聪明,十一岁时即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文才出众,十六岁乡试名列榜首,二十六岁殿试中一甲三名进士,此后青云直上,历任山西巡抚、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
太慈桥民间讹传是太子修的
有年历史的太慈桥,距新桥不远。
花溪大道上的太慈桥下穿行隧道
老桥中,太慈桥也比较具有传奇色彩。其最早的记载见于《贵州图经新志》:“太慈桥,在治城西南五里,四方河之上(实为小车河之上),俗讹为太子桥。”据说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举兵攻打南京,破城后,皇帝化装成和尚逃往贵州深山老林躲藏。那时小车河两岸山民生活不便,想架桥沟通东西,苦于经费困难一直不能实现,一过路僧人见此情况,自愿出钱帮助,待桥竣工之日,和尚突然不知去向,最后探知此乃倒台落魄的惠帝朱允炆,为纪念他的功德,专为此桥定名“太子桥”。其实,这些都是老百姓根据桥名推测演绎出的一段故事,想当时朱允炆自身难保,惶惶不可终日,生活境况可能还比不上一个普通老百姓,怎么还有能力帮助他人。太慈桥于明弘治十八年(年)由太监杨贤建,是座单孔大石桥,长7米余,宽约4米。就在新桥的不远处。通济桥过桥便入天涯路
通济桥旧照
今天的头桥。
头桥、二桥、三桥旧名通济桥,头桥在民国初年桥头尚伫立一亭,名“山溪一曲亭”。亭柱上有一联,为陈冠山所题:“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握手还疑梦里身。”那时的贵阳交通不便,北往四川,有关刀岩及鸦关所阻,羊肠小道步行困难。西去云南,出西门须沿着市西河岸先到头桥,再经二桥、三桥,才转入通滇大道。人们送别亲友赴滇川都送到头桥而止,桥头建有接官亭,为官府送往迎来之所。
香炉桥:因桥上有香炉而得名
香炉桥旧照。
市西河上香炉桥,桥虽小,却小有历史。清代贵阳古城,出西门上狮子山或走西北方向,必经水磨河上的香炉桥。桥前有一牌坊,桥的另一端置一高1米,宽70厘米的石香炉,香炉内常年香火不断,人们在取道香炉桥去桥附近的土地庙及桂月寺前,都要在此驻足上香。时至民国初年,桥下水磨河流水清澈纯净,水磨石碾,滢滢碧水,袅袅香烟,连同三元宫、狮子山,成为西门外的好景致。而后有了居民及连接香炉桥与狮子山的街道,就有了香狮路这样一个好听的街名。后来,市西路成了商贾云集的集贸市场,香炉桥、狮子山让位于商场和民宅,一桥高架,从大西门抵狮子山顶,此桥与此山,也只能留在老贵阳的记忆中了。
解放后在老桥下游米另建铁桥。图为共青团员义务劳动疏浚市西河,背景处即为新修的铁桥。但是这座桥,已经不能叫香炉桥了。金锁桥见证了贵州的交通发展
老金锁桥
今天的金锁桥。
大西门横跨市西河,金锁桥就在市西河上。关于金锁桥的最早记录应见于明郭子章《黔记》:“西门外有金锁桥。”清康熙《通志》云:“金锁桥,在府城西门外,定、广往来之所。”定,即定番、广顺,今之惠水、长顺。韦廉舟《贵阳古迹名胜略览》云:原桥一九五二年被洪水冲毁,次年重建,一九八五年扩修后的金锁桥就是我们今天所见桥的大概面貌。 这是一座见证贵州交通发展第一步的桥。年,周西城修环城马路,最先完成的就是从头桥、金锁桥到油榨街这一段。周西城买来的贵阳第一辆汽车的首秀,就是从金锁桥出发,轰动一时。同年,周西城制定了修建贵阳通往川滇湘的道路。 周西成曾评价大西门金锁桥周围数亩草木葱茏的坡地曰:“前瞻栖霞,后倚狮峰,左雍城郭,右揽明河。”说这里是一片风水宝地。水口寺桥以前风光很好
水口寺桥今夕
今天的水口寺车水马龙,喧嚷而凌乱,时间回溯几十年,这里却是贵阳东郊风光秀丽的地方。
这一带原来叫牛渡河,两山相峙,形成水口,风水绝佳。这里原没有桥,两岸百姓来往十分不便。清康熙三十二年(年),老百姓在牛渡河上建了一座石桥,以方便人们出行,桥名“普济桥”,意在普济众生。 年对该桥改建,桥长46米,宽9米,桥系南北向,五孔石拱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桥,因桥在水口寺附近,故名水口寺桥。 年7月1—2日,南明河水猛涨,水口寺桥被洪水冲断。同年9月15日,水口寺桥在原桥约百米处开工重建,于年5月4日竣工通车。重桥长70米,宽25米,主跨度40米,为钢筋混凝土拱桥。
朝阳桥:香烟上的桥梁
解放后修建朝阳桥
左为朝阳桥,右为朝阳桥香烟
今天的朝阳桥。
在贵阳众多桥梁中,朝阳桥是解放后才修的。年兴建遵义路同时修了朝阳桥,是当时城内最宽的公路桥。上世纪六十年代,贵阳烟厂生产的“朝阳桥”香烟价廉物美,是当时享誉省内外的知名品牌,也是贵阳最大众的香烟。朝阳桥的桥名,也因此名传全国。
一品泉桥龙井所在地
一品泉桥
龙井和桥都已不在,只剩下龙井路。
昔日贵阳人所说的三大名井指的是龙井、三元井、薛家井。这三大名井中,龙井独占鳌头,有“一品泉”之称。龙井所在的地名,民国初年也曾叫一品泉。一品泉桥即因此得名。桥上建一亭,额书“一品泉”。而今,一品泉桥已难觅踪迹。同时,筑城第一泉在房开大潮中难逃厄运,龙井及许多古井被填。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哀!
南浦桥送别亲友的地方
虹桥又名南浦桥,建于明代,贵阳东南有东山、南岳山挡道。欲往湘桂的人都必须从大南门的马棚街行至虹桥,这里是南岳山与东山之间一条较为平坦大道,由此再至油榨关、图云关分路,一条向南往广西,一条向东往湖南。因此人们送别亲友都送至虹桥而止。桥边也建有接官亭,老百姓也以虹桥作为送别亲友地方。清人易绍有诗:“南浦霏微曙色开,几多异别此徘徊,潺潺桥下无情水,酷似行人挽不回。”头桥对联与此诗及当时图云关对联“一亭俯览群山,吃紧关头,须要看清岔路;两脚不离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都表述了送别情景,异曲同工,至今仍为人们乐道。
更多古桥照片
花溪坝上桥
天后宫附近的桥
本文来源:《贵阳老照片》、《贵阳市档案馆》、媒体公开资料、贵州新目标网等
声明:凡贵阳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baobanben.com/wbjs/166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