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汇编系本人退休后,自年参加柯蔡宗亲活动,开始留意搜集柯蔡历史名人资料。这次整理“宋龙图阁学士柯述资料汇编”,得到诸多宗亲的资料惠赠及“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平台,重点侨村寻根数字库(试点)”热心人员,小柯、小蔡利用业余时间将“志书”资料逐条上网稽证。为此对提供资料的宗亲及重点侨村寻根数字库表示感谢!本汇编分贯籍考及历仕考二部份。
贯籍考贯籍、籍贯和祖籍贯籍:在古代,“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如“乡贯”、“里贯”;“籍”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的职业,如“盐户”、“军户”等。“贯籍”合在一起,指一个人的出生地(贯)和家庭徭役种类(籍)的登记文件。即一个人的出生地及家庭所从事职业。“所从事职业”可解为一个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家庭生活资源获得地,也是家庭的成员的主要生活地。
例如:宋端殿大学士蔡襄,出生于莆田仙游,家庭生活源于仙游务农,所以称:蔡襄莆田仙游人。
籍贯:指祖居(祖籍地)或原籍。如:“新安朱熹”,朱熹先祖移居新安江畔的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理学家“二程”也是新安郡人,故朱熹有“新安”之说,然而其父朱松于北宋政和八年移居闽北,南宋建炎四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总不能说:朱熹江西新安人。
祖籍:祖先、祖辈的居住地。亦称“原籍”,谱牒俗称“旧家”、“旧居”。例如:闽南柯氏谱载柯述后裔播迁“池州旧家”,这个“旧家”指柯述入闽前先祖“益逊”的曾经居住在安徽池州。更不能因此说:柯述安徽池州人。
由于很多人对“贯籍”、“籍贯”、“祖籍”概念的模糊,容易混为一谈。出生地、祖籍地、原籍地、生活地,甚至田园、第宅、墓葬、受业(读书)地、科举寄籍地等统称:某某人,哪里人。
例如:蔡襄是蔡仲后裔,蔡仲复封于河南上蔡,总不能说蔡襄,上蔡人。然而蔡襄是莆田仙游人,而泉州地区诸多蔡氏是蔡襄后裔,更不能说,某某蔡氏宗亲,是莆田仙游人。只能根据其出生地及主要生活地在哪里,而称:蔡某某,石狮人;蔡某某,晋江人。对于宋龙图阁学士柯述是哪里人,同样是根据柯述的出生地及主要生活地而称:柯述,哪里人方妥。
更堪者是为家乡争荣誉之心人皆有之,由此生产“名人效应”,使对社会有贡献的历史名人身后受累。
宋龙图阁学士柯述的贯籍问题,因受累于“名人效应”而“扑溯迷离”。现将我所掌握,有关柯述是永春人、南安人、晋江人、泉州人、温陵人的谱牒、志书、古籍、石刻、诗赋等资料未加分拆、解读地佐列如下,仅供参考、比较。
在欢迎社会贤达、宗贤及广大柯蔡宗亲,撰文、著述的同时温馨提示:龙图阁学士柯述的贯籍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又敏感的历史遗留课题,千万不可凭“一谱”、“一志”而下车伊始;应切实地博采“诸谱”、“众志”、古籍、时人诗赋、石刻、碑记、墓铭等资料。以寻找柯述出生地及主要生活地为突破口,反复对照、比较,认真推敲、论正所有资料,方成真知、灼见之著论。
一、谱牒资料:
《永春说》
1、清乾隆已亥年(谱存永春灵地)《济阳宗谱?灵地柯氏旧谱序》:“吾祖乃光州固始人也。自唐朝移来桃源和平里,继而弃此地,移入九十都卓埔乡,桃源之西,达理之东,地名田内及石马聚族而处至我。(空格一字)述公登宋嘉佑进士……。我祖应清公又自晋江南塘移入永春灵地,守顾祖坟。兹虽未能光扬祖德,特纪其本源,以为后之子孙,知所自焉。嘉靖元年春王正月,吉旦。孙发宁,薰沐,谨记。”
2、清乾隆已亥年(谱存永春灵地):《济阳宗谱?述公肖像背书》:“祖讳述,字仲常。登宋进士第,官龙图阁大学士。祀名宦乡贤。兄弟四人俱成进士。旧家居永春和平里,分派晋水、南安及本州等处。谱载由湖广分流,宗派辽东、广东,今池州其旧家也……”
《南安说》
(暂缺古谱资料)
借用年编《瑞鹊文化·济阳柯姓入闽千百年的支系延展》:“入闽始祖柯亮,字延熙。自河南固始县于晚唐僖宗广明元年(),随节度使王绪入闽,光启二年()随王审知驻寓福州金斗桥(铺街)。亮生思孝,徙居古灵岩柯山村,孝生希夷,希夷生硕昌,硕乃从柯山迁徙长乐县仙岐乡为长乐始祖。又说:亮生柯二公于后唐天成五年(年)徙居大田。[注:大田柯氏古谱载:宋仁宗天圣五年()从德化下涌徙居大田]。二公生柯五公,于后汉天福白永春从大田县囗兜许东京。五公生子孟一,守居祖地。孟一生子二:宝公与吉公,宝公携子庆升求师莆田,于仁宗天圣丁卯()登进士,为开莆一世。吉公携子庆文就读南安,于仁宗天圣甲子()登进士,为开泉一世。一世开泉庆文公:随父寄籍南安(武荣州)城内东门。二世仲常公:登进士直龙图阁,振灾漳州,两知福州,于哲宗绍圣(--)建帅阃坊在泉州元妙观西水沟下巷,为柯氏居泉之始……”
附录:清乾隆《武荣柯氏族谱》(存泉州图书馆)、三则,以资对照:(武荣为南安丰州东门柯氏,《瑞鹊文化》主要编者是武荣柯氏后裔)
1、《武荣柯氏族谱?武荣柯氏谱志》载:“第八世(谱以柯庆文为一世):开基十九郎公,由东山渡徙(首页字迹不清)。生三子:二十郎(字迹不请)。第九世:二十郎,十九郎公之长子,(字迹不请)。生一子:济。二十一郎,十九郎公之次子(字迹不请)。二十二郎,十九郎公之三子(字迹不请),生子二,二十四郎(字迹不请)……。”
2、《武荣柯氏族谱?族谱遗稿辨》载:“……。元禹公谨记世系于谱,云始祖翁柯龙图派下,并居泉州城沟下巷,本派系东房、长房,因家筵破荡移居晋邑东山渡后,十九郎公又居南安作鱼牙,其直言質序,真而非虚。……。嘉靖八年岁次己丑()孟冬望月裔孙信,谨著”。
3、《武荣柯氏族谱?柯氏世系源流序》载:“……。宋亡世家流离,或在同,或在惠,或在晋,或居塘市,或居安平。而吾祖十九郎公沦落离散由沟下巷徒居南关外东山渡,由东山渡而復徒居归南邑县市与今。既祖于述公□□,携之庆文公至述公,晹公,瑗公,知柔公,应良公,十八郎公又十九郎公为八世,而十九郎公为初迁祖考。……。乾隆□□□年岁次□□十九世裔孙焕登拜撰”。
以上南安丰州东门柯氏《武荣柯氏族谱》古谱三则也可归入泉州说。
《泉州说》
(古代晋江县衙在泉州,而泉州府衙设于晋江辖区,泉州地区也曾称晋江地区;而“温陵”系泉州城别称。故晋江说、温陵说归入泉州说。)
1、清乾隆已亥年(谱存永春灵地)《济阳宗谱?柯氏重修宗谱世系传之图》载:“南塘始祖塘边叟:其先光州固始人也。唐僖宗光启中延熙公入闽,遂家于泉之元妙观西水沟巷,今呼柯厝巷。家世阀阅,历传至公徙居南塘置立产业是为南塘之始祖。……。”
2、清乾隆已亥年(谱存永春灵地)《济阳宗谱?祠堂记》载:“……迨唐僖宗光启二年(),有祖自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而居泉之元妙观西水沟巷(今呼柯厝巷是也)。石晋天福元年(),祖讳宝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其仍居泉之观西者,历五代及北宋至庆文公,生述公、逑公、迪公,父子贵显科第,世传为闽望族。及南渡时家运国运中微始分散布迁,支叶繁衍,虽居处不一,而寻源溯本,皆自观西水沟巷而拆也。……。乾隆三十二年岁次丁亥八月南塘裔孙伟生谨记。”
3、《广东柯氏追远堂族谱?柯庐公到唐末世系?闽南谱系》:“……。克荣——益逊(迁居固始)——炫明——则迁——延熙()驻元妙观西(即泉州元妙观)。”该谱入闽前世系清楚完整,入闽始祖及世系与“闽谱”同。
4、广东《柯氏追远堂族谱》载:“宝公,字世重,号松山,……于后晋天福元年(),由泉州府晋江县水沟头徙居兴化府莆田县武盛里西山古楼兜之地,遂家焉。”
5、广东《柯立义族谱?柯氏重修谱序》载:“吾柯之先,自后晋时,大理评事宝公由泉之晋江县,徙居莆之武盛里。(成化十六年岁次庚子秋七月既望赐进士出身奉议大夫河南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十八代孙炖谨序)。”
6、《莆田柯氏大宗谱》记载:“……入闽之祖遥渺难稽,其由闽之泉以入莆也,则自石晋时,大理评事讳宝公始。”
加上文清乾隆《武荣柯氏族谱》(存泉州图书馆)、三则,合计9则。
《柯氏入闽初居永春,继而世居泉州说》
(柯述祖籍永春,贯籍泉州)
1、《南塘柯氏宗谱?序》:“……。迨唐光启二年()基祖延熙公,率一家一十七人眷,自河南光州固始,随从节度使王绪,部将王潮,审知入闽。共除乱政,助开八闽,勋名彪炳,家世阀阅。择居永春和平里卓兜乡,后移至田内及石码聚族,因族繁地窄,兄弟散处分居不一,斯时我祖徙居泉郡晋江县城元妙观西水沟巷,人呼柯厝巷。”
2、乾隆己亥年()上饶广嘉置局雕印《济阳宗谱?序》记载:“泉州柯氏自唐僖宗光启二年(),由河南光州固始迁徙入闽。有祖延熙公名彪炳一家十七人,随从刺史王绪,部将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共除乱政,助开八闽,勋家世阀阅。初居永春桃源和平里,继而弃此地,移至卓埔乡,桃源之西,达理之东的田内及石码聚族而居,并起盖宗祠,亦建造为祭扫祖坟栖所数样。因族繁地窄而择乔漳州,或择乔大田、德化及福州三山驿等地,散处不一,以晋江为盛。惟择乔温陵晋江的柯氏,世居元妙观西水沟巷,人称菜巷、柯厝巷。后晋天福元年()宝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其仍居泉之观西者,历五代及北宋至庆文生述、逑、迪、廷兄弟四人。父子贵显相继科第,潜龙舞起,瑞鹊芳传,世传为闽望族。”参见年11月4日《泉州晚報?话说泉州柯姓源流》,作者:吴乔生先生,泉州资深文史、谱牒专家。
注:清乾隆已亥年(谱存永春灵地)《济阳宗谱》系晋江南塘“有源堂”第八次修谱的残本,所以未见首页《济阳宗谱?序》及《济阳宗谱?述公墓禁》等尾部原文。而清乾隆已亥年《济阳宗谱》按当时分发保管者数十人,散处续修谱地江西,聚居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各邑。可见吴齐生先生,引证的不是现存永春灵地谱。笔者为佐证关健词:“后晋天福元年()宝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特节录现存永春灵地谱《济阳宗谱?祠堂记》如下:
3、清乾隆已亥年(谱存永春灵地)《济阳宗谱?祠堂记》载:“……石晋天福元年(),祖讳宝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其仍居泉之观西者,历五代及北宋至庆文公,生述公、逑公、迪公,父子贵显科第,世传为闽望族。及南渡时家运国运中微始分散布迁,支叶繁衍,虽居处不一,而寻源溯本,皆自观西水沟巷而拆也。……。乾隆三十二年岁次丁亥八月南塘裔孙伟生谨记。”
二、志书资料:
1、《永春县志?人物列传?柯述》:“柯述,字仲常。旧居和平里。嘉佑四年进士。述与弟逑、迪袖文见蔡襄,襄异之,未几相继登第……”
2、《寰宇志》:柯述永春人。
1、《南安县志》:柯述南安人。
2、《泉州府志》:柯述南安人。
3、《八闽通志》:柯述南安人。
(古代晋江县衙在泉州,而泉州府衙设于晋江辖区,泉州地区也曾称晋江地区;而“温陵”系泉州城别称。故晋江说、温陵说归入泉州说。)
1、《闽书》:柯述晋江人。
2、清乾隆本《晋江县志》有关柯述摘录七则:
*卷之九人物志列传:“柯述,字仲常。父庆文,第进士。述与弟逑、迪尝袖文见蔡襄,襄异之。未几,相继豋第。述皇佑中尝为泉州教授。嘉佑四年,成进士。初尉赣县,升知归安县,修水田蓄泄之利。移知襄邑,盗悉奔他境。神宗闻之,召对便殿,书其姓字于屏,擢知怀州。元佑、元符中,两知福州,州学久为试院,释奠亦需他移,述择地为院,构室百二十区,士人便之。历福建提刑、湖南转运使,奉祠,终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述贯通百家,诗史尤精。于《昜》,著否泰十八卦,以明进退君子小人之义。初倅漳日,赈饥,有惠政,感瑞鹊巢于厅事,苏东坡为诗以纪。晩狥邦人之志,还州庠于旧址,士类徳之,祠于学宫。子旸,福建漕运使。”
*卷之二塔坊:“帅节坊,在观下巷。为柯龙图述,帅师于闽及广立。其居在焉。后改为公惠坊。新府志讹脱,今于旧志改正。”
*卷之十五宅墓:“[宋]龙图阁学士柯述宅,在元妙观边水沟巷。俗呼柯家巷。按新府志误为知州事,今改正。”
*同卷另则:“龙图阁学士柯述墓,在永春九十都卓口山,潘家村后。”
*卷之八选举:“天圣二年甲子宋郊榜,……柯庆文,旧志误作南安人,考庆文子述宅坊俱在观下巷,当为晋江人。”
*同卷另则:“嘉佑二年丁酉章衡榜,……柯世程,改名逑,庆文子,旧志误作南安人。”
*同卷另则:“嘉佑四年己亥刘辉榜,……柯述,庆文子,柯迪,述弟,旧志作南安人,或以为永春人,皆误。”
3、道光本《晋江县志》有关柯述摘录五则:
*“卷之十二,古迹志:五老亭,在府治南积善寺内。《福建通志》云:宋皇佑中建。郡守陆广舆,与郡人吕方子、李沂、李成、曾公济为五老,会于此。后郡守陆藻府志、通志皆作潘珏。与郡人王景纯、柯述、谢履、林植,复会于此,赋诗赠之曰:五老三百七十五,俱生仁祖承平时”。
*“龙图阁学士柯述宅在元妙观边水沟巷。俗呼柯家巷。〔乾隆府志〕误为知州事,非”。
*“卷之三十七?人物志?名臣之一唐:欧阳詹、李稠;宋:曾会、陈从易、曾公亮、苏颂、曾孝宽、柯述、曾孝蕴、韩谨、曾怀、傅自得、张读知柔、曾恬、梁克家、留正、傅伯成、黄宙、石起宗等”。
*“列传:柯述,字仲常,父庆文,第进士。述与弟逑、迪尝袖文见蔡襄,襄异之。未几,相继登第。述皇佑中尝为泉州教授。嘉佑四年,成进士。初尉赣县,升知归安县,修水田蓄泄之利。移知襄邑,盗悉奔他境。神宗闻之,召对便殿,书其姓字于屏,擢知怀州。元佑、元符两知福州。州学久为试院,释奠亦需他移。述择地为院,构室百二十区,士人便之。历福建提刑、湖南转运使,奉祠,终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述贯通百家,诗史,尤精于《易》。著否泰十八卦,以明进退,君子小人之义。初倅漳日、赈饥,有惠政,感瑞鹊巢于厅事,苏东坡为诗以纪”。
*“卷之六十八?冢墓志:龙图阁学士柯述墓在永春九十都卓口山潘家村后”。
三、柯述任职地志书:
(一)永春说:(尚无发现)
(二)南安说:《漳州府志》、《福州府志》:柯述南安人。
(三)泉州说:(古代晋江县衙在泉州,而泉州府衙设于晋江辖区,泉州地区也曾称晋江地区;而“温陵”系泉州城别称。故晋江说、温陵说归入泉州说。)
1、《广东通志?卷二百一十八?古迹略之三》(同治甲子年)第二页载:“……朝请大夫柯公,以秘阁经略南海,公温陵人,……”。
2、《湖南通志?卷六十八?职官之二?宋之一》(嘉庆二十五年重修)第十五页载:“哲宗朝,柯述,泉州人,任湖南路转运使”;
3、尊经阁藏版《湖南通志卷一百一十一职官志之二宋之一》(光绪十一年)第十页同载:“哲宗朝,柯述,泉州人,任湖南路转运使。”
4、清乾隆本《閩中摭聞?之漳州府》載:“熙寧九年,柯述漳州通判,賑饑活民……柯,晉江人。”
四、时人蔡襄诗赋:
蔡襄诗赋:蔡襄通判漳州时与工部秘书员外郎柯庆文同地为官,有感柯庆文的孩子,满腹经伦,风度翩翩,遥知他日成龙而赋《送柯秘书三子归泉应诏》长诗:“秘书昔共官临漳,时呼三子侍侧傍。修瞳阔颡善应对,举措不类群儿行。遥知成就在他日,尔时迄今十载强。闽州太守无伎术,乞持符竹还故乡。近观诏书下郡国,选访行实登俊良。嶷然三子复过我,衣裾飘洒凝秋霜。各携编轴几百幅,互以理要充词章。久之潜思叩幽眇,角牙腾触声礌硠。言归温陵入场屋,争奋笔舌论短长。海鹰上云出爪翼,天马历地无羁缰。秘书多才晚未遇,有如此子传义方。吾徒沉升不须议,且看少者腾声光”。
五、当事人柯述自谓“温陵人”:
清道光版《乌石山志?卷之六?石刻》四则:(P11下--12上):
一则:“元佑五年八月二十日,府帅温陵柯公,率东阳:陈恺、朱崧、胡章;莆阳:郑令卿、陈觉民、许国;括苍:叶之表;会稽:高彖、关景山;建安:熊浚明,桐川:沈凭;温陵:许毂、杨璞、王裕民同游神光寺,会于道山亭。(楷书径八寸镌天香堂)”
二则:“柯仲常、祖夷仲、王若愚、曹子芳、邓仲告、陈济翁、潘及之。元佑庚午十二月初四日,游神光寺。(楷书径七寸镌望潮峰西)”
三则:“或问,社奚铭,予谓:祭主不敬,如不祭社稷。岁再祭,所以为民祈报,而政莫先焉。予守兹土,视其坛地,污且隘。不足以行礼,乃广而新之。坛壝器宇,靡不周备,敢不以告于后之人。于是勒铭于坛之东南,鸟石山之顶前,为亭曰:致养。以其当州之坤焉。柯述仲常。(楷书径五寸镌邻霄台后)
四则:“大宋福州社坛铭:后牧民天乃食维社稷作稼樯风雨雷赞生殖协时日祭有秩岁庚午夏率职即坤维坛域地污隘制匪式爰广新古是则辛未春工告毕齐有厅器有室旸若雨事咸囗后之人敬毋斁元佑六年三月,温陵柯述撰王裕民书。(楷书径五寸镌邻霄台后)”
(以上四方石刻均有实物在福州乌山存证)
历仕考龙图公柯述历仕考:历仕五十余载,绵延五朝,职登三品:
历仕五十余载的计算:从宋仁宗皇佑三年辛卯(泉州教授)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已(兵总七闽知福州)。(--以后)。
(一)宋仁宗皇佑三年辛卯至嘉佑四年辛丒任泉州府教授(--)
1、宋郑侠《钦定四库全书?集部?西塘集?卷七?代柯丈谢除龙图知福州》:
“庾海节符,念寸功之莫立。越山城邑,遽荣命之就移。兵总七闽,职登三品。霜髯父老,想布杖途,竹马儿童,知皆勺舞。遥念先坟之复展,何殊昼锦之再归。中谢。伏念臣起身孤寒,逢世熈盛。以空空之鄙,承斤斤之明。惟粗守于亷隅,用谨循于法度。禄已逮夫亲飬,官又至于追封。生亡俱荷于国恩,子姓亦布乎仕路。爰静言而省已,念委付之逾宜。亦甞陪书林之逰,分省闼之任,间驰使路洊更帅麾,绵历三朝,出入四纪。何官成之蔑尔,至自视之缺然。
赫赫乎大明之初,凛凛然太平之致,思逺柔以能迩,图天下于掌中。惟求贤而审官,使枉错而民服。何惕息念休之老,荷龙光过望之多,内阁清资。超升逾峻。冶池旧治,假借如归。此葢伏遇皇帝陛下神圣绍尧,咨俞恊舜。同君臣于稽古,惟海宇之靖康。以为明道莫若中庸,宜民莫如恺悌。端朝廷莫若虚懐于直谅,本民吏莫若寄任于循良。且镇浇浮,必求忠实之士,恤孤寡,孰如老成之人。是以?臣,荷兹优宠。臣敢不祗命就道,戒徒轻赍,顾在路途之间,如班诏条之日,期以宵旰圣念,盘盂训言,念所已行,勉其未至。冰蘗乃志,权衡其心,使巨奸无肆于庭唐,则赤子自安于田野。劝农桑以厚其始,训庠序以令其终,庶几瓯越之民,知有唐虞之泽。此为报国,他未知思。”
《谢表》分二段,前段表述从广东移任福建的经过,后段是就任福建的施政要领。从“绵历三朝,出入四纪”,“绵历”意为经历。即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其时哲宗尚在位,不可说绵历四朝)。而哲宗卒于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所以说柯述具《谢除龙图知福州》表的时间是元符二年年底。从“越山城邑,遽荣命之就移”,“越山城邑”,福州屏山为越山;“遽”“匆忙、仓猝之意”;还有:“臣敢不祗命就道,戒徒轻赍,顾在路途之间”。可见是元符二年年底柯述仓猝从广东出发,途经故乡泉州而“先坟之复展”,元符三年上半年到任福州。从“出入四纪”,一纪为十二年,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宋哲宗元符二年()下推48年即宋仁宗皇佑三年()为柯述的首仕时间。宋代诗人张元干《叶少蕴生朝》也有:“……出入四纪更宠荣”之诗句。
2、清乾隆本《晋江县志?卷之九?人物志?列传》记载:“柯述,字仲常。父庆文,第进士。述与弟逑、迪尝袖文见蔡襄,襄异之。未几,相继豋第。述皇佑中尝为泉州教授。嘉佑四年,成进士。……。”
3、清道光本《晋江县志?列传》载:“……述皇佑中尝为泉州教授。嘉佑四年,成进士。……”。
以上三则志书及谢表可证,柯述于宋仁宗皇佑三年,未豋第前任泉州教授(--)。
综上所述可柯述在北宋皇佑三年任泉州教授,同时可证柯述出仕五十余载,绵延五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职豋三品。
(二)赣县县尉及赣州教授:
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至治平四年丁未(--)期间。
1、乾隆本《赣州府志?卷之二十?县秩官》记载:“柯述,治平元年甲辰任”;
2、《八闽通志?卷六十七?人物?泉州府?良吏》:“柯述字仲常。述初为赣县尉,损劫盗赃,以就次赏”。赣县之前若捉盗贼,刑重至死,“述公初尉期间缉盗办案,不遗余力。幷建议县令,若是盗贼有悔意幷退还赃物者,应从轻刑判。”
由于柯述未登第前在泉州府从政(仼教授),对综治社会经验丰富。在赣县初展经伦,他谙于吏治、为政恩威并行,赣县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3、柯述县尉秩满候缺时,蔡襄荐代赣州教授。根据宋蔡襄《端明集?别集?卷之二?举留柯述充州学教授状》:“具衔臣蔡襄,右具,如前伏以教育人材,先由学校训导之职,实难其材。臣本州岛进士,岁趋贡举,尝及七百余人。州学生徒,相聚讲议,日亦不减数十百人。昨以新授防,州贑县尉,柯述在州待阙,权请教授将及半年。考校文词动有程凖诸生,惜其罢去诣。臣乞留臣,欲望朝廷,特除本州岛,州学教授,不理资考俾之。在学训励生徒,兴明儒术,于其助治,亦可尚也,谨具状奏,闻伏候,勑防。”
(三)知吴兴归安县,升守襄邑,宋神宗御屏留名,擢知怀州:
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至熙宁八年乙卯(--):
1、《江西通志?卷之四?兴国县?儒学》:“初在县南门外,宋太平兴国七年建,治平间县令柯述迁于县北……。”
2、乾隆本《湖州府志?卷二十八?州县志?归安县》:“柯述,归安县令”。
3、乾隆本《晋江县志?卷之九?人物志?列传》:“柯述,字仲常。父庆文,第进士。……初尉赣县,升知归安县,修水田蓄泄之利。移知襄邑,盗悉奔他境。神宗闻之,召对便殿,书其姓字于屏,擢知怀州。……。”
4、八闽通志?卷六十七?人物?泉州府?良吏》:柯述字仲常。……述初为赣县尉,损劫盗赃,以就次赏。知湖州归安县,修水田蓄泄之利。改开封府襄邑县,盗皆逃奔他境。神宗闻其治行,召对便殿,盗意其代去,复窃发,下吏治得所以乘间之状,上益嘉叹,书屏间以记姓名。擢知怀州,移福州。历福建提刑、湖南转运使,奉祠。官终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子旸,仕至福建漕使。
(四)通判漳州军事兼赈饥副使。东坡赋诗,神宗赐号,真瑞鹊堂:
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至宋神宗元丰四年辛酉(--)
1、清乾隆本《閩中摭聞?之漳州府》載:“熙寧九年,柯述漳州通判,賑饑活民……柯,晉江人。”
2、明万历癸丒本《漳州府志》:职官P、11、古迹P、、艺文P、。
*<职官>:“柯述熙宁九年以屯田员外郎通判漳州,以救饥得民,有双鹊栖其厅。事逮去,鹊亦送之,漳人异焉,苏轼赋《异鹊诗》。见艺文。”
*<古迹>:“[瑞鹊堂]在旧通判厅之东。宋熙宁九年郡倅,柯述,字仲常,赈活饥民,有鹊栖其厅,事比述去鹊亦送之,漳人异焉,苏轼赋异鹊诗:……。”
*<艺文>:“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么鳯集桐花。是时乌与鹊,巢鷇可俯拏。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里人惊异瑞,野夫笑而嗟。云此方乳哺,甚畏鸢与蛇。手足之所及,一物不敢加,主人若可信,众鸟不我遐,故知中孚化,可及鱼与豭。柯侯古循吏,悃愊真无华,临漳所全活,数等江干沙。仁心格异族,双鸟栖其衙,但恨不能言,相对空楂楂。善恶以类应,古语良非夸,君看彼酷吏,所至号鬼车。”
3、《明一统志?卷之十一?宫室》:漳州,瑞鹊堂
4、《古今图书集成?卷之十九》:柯述,按泉州府志,述,字仲常,员外郎庆文之子也,嘉佑四年举进士。初尉赣县、知归安,移知襄邑,擢知怀州,累官至朝议大夫直龙图阁。述尝倅漳赈饥,有惠政,有异鹊二巢于厅事之栋。秩满,移居传舍,鹊亦随止。既归飞翔数十里,喧噪仿徨不忍去。苏轼有诗,以记其事。
5、《八闽通志?卷之七十四?宫室?漳州府?龙溪县》:风月楼在府治右,……瑞鹊堂在旧通判厅之东。旧名“风月”。宋熙宁九年,通判柯述赈活饥民,有二鹊栖其厅事,比述去任,鹊送之,遂不复至。绍兴十七年,通判林安宅与宾客会,有飞禽中箭自户入,哀鸣,且驯服就获,安宅命去其箭,傅以药,释之,犹若有所诉然。安宅为物色所射之人,破其弩俾更业,遂飞翔而去。淳熙间通判李沈更名“异鹊”。后更今名。
龙图公柯述赈饥漳州,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救民无数有惠政。得宋大文豪苏轼赋诗《异鹊并叙》赞为“古循吏”,宋神宗赐号,真瑞鹊堂。
(五)召试馆职任司封郎中(朝官,吏部官员,五品):
宋神宗元丰四年辛酉至宋哲宗元佑四年已巳(--)
*宋庞元英《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十?文昌杂録?卷之四?杂说》:“之属提要:司封员外郎王祖道,出知汀州。以礼部员外郎王子韶为库部员外郎,以太常博士何洵直为礼部员外郎,以驾部郎中呉安持为太府少卿,以柯述为司封郎中,以苏注为司勲员外郎,以王兢为仓部员外郎,以蒲宗闵为都官郎中”。
查baike.so.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baobanben.com/wbcb/166557.html